114中文网 > 大汉龙骑 > 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徐州之战(313)

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徐州之战(313)


关羽要拦截夏侯惇,同时还不往派人去提醒刘澜,让他那里务必小心,当然如果他在来下邳路上如果生什么情况的话,一定要尽快传来消息,他们也好及时救援,不给夏侯惇任何可趁之机。

        刘澜得到消息之后,却与关羽有了些许不同意见,在这件事情上,他和关羽的矛盾点主要就在于虽然在司吾现了夏侯惇,但他未必敢堵截他,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司吾县,刘澜怀疑他撤离的可能性更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试想,夏侯惇躲在司吾县,那么他有各种渠道能够知晓关羽就在下邳驻扎着,就算他知晓了自己的踪迹前来,那么关羽赶来支援是非常容易的,如果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抵达了吕县,夏侯惇倒是极有可能过来,但曹操主力现在距离吕县还有两三天的路程,一旦开战,鞭长莫及,在没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,除非夏侯惇吃了雄心豹子胆,不然他是不可能袭击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这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,可如果夏侯惇不在此列,他就是要不管士兵伤亡,非要和他杀过你死我活,也是有这个可能的,但那样一来,夏侯惇除非有百分百战胜他的可能,要不然他就要被前后夹击彻底消灭,刘澜可以保证,只要关羽能够及时抵达,他不会给夏侯惇任何脱离战团的可能,一个人也别想突围成功,他要将夏侯惇部全部歼灭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下,刘澜有自信相信夏侯惇不会来,可关羽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,刘澜自然索性也就答应了他,但部队却依然扎营,继续休息,等着天亮之后再出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实话现在的刘澜只有近卫军在身边,这事非常危险的,可刘澜把周围部队化整为零,反而对他来说更安全了,不仅是因为现在身边就剩下了近卫军,更因为几千人的骑兵部队就算真有什么危险,撤离也会相对简单一些,如果不是这样,真碰到了夏侯惇,且不说能不能赢,至少要突围还是相对轻松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,完全是因为与徐庶商议的结果,同时也显示出二人精明过人之处,部队集结在一起,声势浩大确实是有震慑的效果,可比起把部队分散,却更有机会突围。

        徐州的部队,已经全部撤离了吕县,现在剩下的三千近卫骑兵是身边最后一支部队,其他的部队或已经到了下邳或已经正向着广陵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度是完全过刘澜的预期目标的,或者说刘澜完全没有想到撤离的度会如此快,化整为零本来至少想把风险降到最低,但没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,也算是因祸得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段戏剧性的情况出现,或者说对夏侯惇也是一次他的目的就是找到刘澜,如果只是为了拦截徐州的部队,反而容易了,正是因为刘澜一直没有现身,才让夏侯惇最终错过了最好的时机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时候当听到了龙骑军的消息之后,夏侯惇当然想要直接杀奔过来,很简单的道理,等不着了,再等下去先不说能不能等到刘澜先不说,万一连徐州这些部队都丢了,那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?

       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夏侯惇只能有所动作,但随即他又否决了这个可能,已经晚了,拦骑兵,怎么可能拦得下来,更何况龙骑军的存在是什么,在徐州军中那绝对是最硬的那块骨头,去反而不去,索性他便装个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对士兵的一个交代,同时也是对曹操的一个交代,徐州军离开他是做出了努力的,只是没有拦下徐州军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夏侯惇的临时变卦,也使得关羽心中奇怪,一直没有等到他的出现,只好再派人去主公那边探听情况,刘澜不疾不徐,根本就没有半点危险的意识,最后知晓了夏侯惇没有出现后,才算彻底放弃了寻找夏侯惇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一切都在刘澜的预料之中,他一点都不奇怪。

        夏侯惇那可是曹操的心腹大将,早年间隐姓埋名将军跟着曹操入了西园军,此后跟着曹操南征北战,他当然清楚成功的可能性会有多大,一旦阻截不成,的代价又是什么,所以如果要去阻截龙骑军,那么先他就必须要先确保后路,只有无忧才可城下,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,这显然是没有任何可能的,立即便取消了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仗,最终会如何展下去,对于夏侯惇来说已经不敢想象了,但想要消灭刘澜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,未来会是一场拉锯,想要消灭刘澜不大可能,但刘澜想要再夺回失地,也没有什么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说白了这一仗,文丑的命令从一开始夏侯惇就不是很赞成的,他文丑在即丘那样的情况下都不敢迎战,现在却让他们去阻截刘澜,一旦刘澜真杀红了眼,他们这几万人根本就没什么生还的希望,可是曹公最好还是接受了他的指令,夏侯惇知道,这不是曹公真的有多想来,而是一个交代,对上对下甚至是对袁绍那几十万石的粮食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能否拦下刘澜,曹操没有明确的指示,这可不是他一贯的作风,为什么,夏侯惇能在心中揣测,却不能当众说出来,会意对了,那就是大功一件,会意错了,倒霉甚至是问罪的也是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在他们现在所处的环节之下,他是绝不可能对曹公有所交代的,阳奉阴违,也比把部队都葬送在下邳强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可是他们最后的主力部队了,以后如果还想争霸天下,山阳军是不能有任何损失的,虽然曹军也有五万来人,可真正起家的根本就是他们,他们的地位甚至要比青州军更高,如果有什么意外,夏侯惇甚至是曹操是无法接受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只能坐视着刘澜安全离开,而他的部队则顺势夺下了下邳,可就在进驻下邳的同一时刻,从许都传来的一道天大消息却让局势瞬间急转直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下邳,一身皮裘的曹操接见了许都来使,而这一次随使节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人,以及一封荀彧的亲笔书信。书信的内容是关于邺侯的,荀彧把他的想法说的一句非常明白了,其实就算他不说,曹操也知道他的想法,但真正让他感到恐惧和担忧的却是关羽寿春的最新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和寿春的情况比起来,曹操自然更在意徐州的战事,可是他却也不敢忽略寿春袁术,本来他希望杨弘能够为自己争取些许时间,但随着跟随使节的男子出现之后,曹操知道,大势不可逆转了,袁术称帝已经下定了决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来人名叫宗承,乃是荆州名士,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而之所以他会有这等名望,完全是因为早年间他曾经全歼过袁术不杀何颙,也正因为他的义举,让他的名声在世间传播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这一回,杨弘为了阻止袁术,不惜把宗承专程请来,在这个世界上,如果有谁能够改变袁术的主意,可能也就只有宗承一个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宗承失败了,他不仅没能再一次像劝袁术不杀何颙那般改变他的主意,反而还未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,如果不是袁术之子袁耀按照将他放走,他此刻早已是袁术的刀下亡魂,宗承在逃出寿春之后,第一时间就来到了许都避难,因为在何颙的事情上,宗承与荀彧建立起了不错的私交,所以在走投无路之后他选择来投奔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当荀彧得知了寿春的情况之后,他知晓了事态的严重性,所以便请他亲自来到徐州去见曹操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人能改变袁术了,袁术称帝已经迫在眉睫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一切,都是因为一方玉玺。

        传国玉玺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袁绍找到一方天子行玺,便想以天子行玺之名另立刘虞为天子,可天子十方行玺更多只是他私人的私章,与传国玉玺有着本质的不同,私章毁了可以再造,可是传国玉玺才代表了合法性,如果没有它,袁术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,最少就算有,也一之前一样,在私邸之中做件龙袍过过瘾罢了,让他能够下定决心的便是这方传国玉玺。

        要说传国玉玺的由来,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但要说传国玉玺,就必须先先说和氏璧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去换赵惠文王的镇国之宝和氏璧,赵王派了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去见秦王,蔺相如知道秦王是在诓他,接受任务入秦时便是抱着人璧俱亡的想法来的,,幸好秦昭襄王在他要与和氏璧一同撞碎的威胁下只好作罢,竟让蔺相如带着和氏壁返回了赵国,因此这世上也就有了“完璧归赵”这个故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和氏璧在秦昭襄王时期又回到了赵国,但最终他还是被秦王得到,只不过已经是到了他另一位秦王手中,他便是秦始皇,秦始皇在得到和氏璧之后,便命工匠制作成了这块传国玉玺,并李斯撰写了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的八个鸟虫形篆字,并由玉石匠镌刻在和氏璧上,于是和氏璧从此便成为了这方玉玺,又名和氏玺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和氏玺辗转到了高祖手中,高祖称之为“传国玺”,其后传国玉玺便成为其固定称呼,反而和氏玺便少有人得知了,而也是从高祖之后,传国玉玺成为了得国失国的象征,只有手中掌握传国玉玺,才算是真正的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及至新朝,王莽篡位,派其弟王舜前往长乐宫向孝元太后索璧,不想孝元太后却怒而将玉玺摔于地上,致使传国玉玺摔坏了一角,王莽得之,命人以金金镶补上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光武中兴,传国玉玺又到了光武手中,传至献帝,玉玺再次遗失,后袁绍听闻玉玺为孙坚所得,他之前因行玺立刘虞被众人反对,此时听闻传国玉玺就在孙坚手中,自然要从其手中取得,可不管如何威逼利诱,孙坚却强硬对待,并因此而脱离了联军。

        伺候孙坚之子孙策为求兵援其舅父吴景,便以玉玺为质,从袁术手中换来兵马粮草,玉玺遂落入袁术之手,而袁术在得到玉玺之后,称帝野心便再也无人能够阻止,就算是宗承,也因为劝阻袁术被害。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听着宗承讲说着这些前尘往事,虽然很多事他都是知晓的,但是传国玉玺就在孙家手中这事,却一直都是传闻,他并不觉得此事是真,至于对当年袁绍刁难孙坚,也更多的觉得是因为孙坚乃孙策帐下,袁绍刁难他完全是寻以个由头,现在看来袁绍是当真知晓传国玉玺就在他手中才会那般对孙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传国玉玺因为又传国二字,别说袁术得到他,就算是天下任何一人得到,都会萌生称帝的想法,毕竟得玉玺者得天下这句话可是在大汉朝流传了四百年,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,而能得到玉玺就能做皇帝的传闻,试问谁人能在得到玉玺的适合不动心?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是当时的孙坚还是之后的袁术,都不可能无动于衷,怪不得他突然之间竟然打算称帝,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方传国玉玺的原因,那这件事就绝对不可能有所挽回了,连总承都失败了,指望杨弘就更不会有希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曹司空所言不错,这方玉玺本没什么,但如果被冠以气运、气数的话,那就足以让人乱了心智,对自己乃天选之子深信不疑,此刻的袁术就认为这是老天选择了他来替代汉室掌管天下,不管我如何劝说他,他都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宗承非常的无奈,一块玉玺,气数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,或许这本来就是高祖为了汉室天下稳固而故意透露给世人的信心,偏生对于那些野心家们来说,却出现了得得玉玺者得天下的传闻。

        试问这块玉玺如果当真有这样的能耐,那秦王朝也就不会覆没、王莽不会篡位,董卓也不会乱京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与其指望一块玉玺,还不如多善待自己的百姓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番话,袁术听不进去,因为他的思想,从来未把百姓当人,他宁肯相信得玉玺者的天下,也不相信自古以来得天下者,无一例外不是得民心者。


  (https://www.114wxw.cc/book/5332/15701341.html)


1秒记住114中文:www.114wxw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114wxw.cc